《英雄》與《英雄》之前
通常音樂史家把貝多芬的生平與作品劃分成三個年代,就是初期、中期與晚期,大致上在第三號交響曲(《英雄》,降E大調,Op.55)創作之前的,算是貝多芬的創作初期,時間是1803年之前。從1803年之後,貝多芬進入盛產又豐厚的創作中期,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產生在這個年代,在這期間,貝多芬分光是交響去就完成了六首。而自1818年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,這九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晚期,最重要的是第九號交響曲(《合唱》D小調,Op.125)、D大調《莊嚴彌撒曲》(Op.123)及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之後的四首奏鳴曲,還有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(Op.127)之後的五首四重奏。嚴格說來,晚期的創作數量明顯少於中期,但作品的內容與形式,比前期都有超乎想像的大改變。
下面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創作年代:
1、 第一號交響曲,C大調,Op.21,1799-1800
2、 第二號交響曲,D大調,Op.36,1801-1803
3、 第三號交響曲《英雄》,降E大調,Op.55,1803-1804
4、 第四號交響曲,降B大調,Op.60,1806
5、 第五號交響曲《命運》,C小調,Op.67,1804-1808
6、 第六號交響曲《田園》,F大調,Op.68,1807-1808
7、 第七號交響曲,A大調,Op.92,1811-1812
8、 第八號交響曲,F大調,Op.93,1812
9、 第九號交響曲《合唱》,D小調,Op.125,1817-1823
音樂史家喜歡把貝多芬的前兩首交響曲(C大調,Op.21與D大調,Op.36)放在一起討論,主要是這兩首交響曲雖然作於維也納,然而是他比較「早期」的作品,他自己的「風格」還沒有充分建立。法國作曲家白遼士(Hector Berlioz, 1803-1869)在聽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之後曾說:「這還不是貝多芬,但我們很快就會看到。」這話顯示兩層意思,其一是真正的貝多芬風格在他首部交響曲時還沒形成,第二層意思是,這首交響曲也不可忽視,因為從這首樂曲中已看得出貝多芬的風格在逐漸成形中,不久就可以看到它花開結果的盛況。
白遼士說的不錯,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其實還是繼承著海頓與莫札特的傳統,特別是像奏鳴曲式的構成法,每樂章的兩種主題都劃分得很清楚,還有發展部的動機分割的原則,在在都是依循海頓留下的「規矩」。但也有不同處,貝多芬在第一樂章起始的地方用的是弦樂器撥弦奏出,而且不是本樂章的主調C大調,而是F大調,幾小節轉成A小調,再經G大調才進入後面的C大調,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嘗試,貝多芬似乎想選擇一種不很穩定開場秩序,不像海頓、莫札特大部分交響曲那麼穩定的開始,晚於這首交響曲一年寫成的《普羅米修斯的生民序曲》(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, Op.43)的開始也是一樣,從這
內容試閱
《英雄》與《英雄》之前
通常音樂史家把貝多芬的生平與作品劃分成三個年代,就是初期、中期與晚期,大致上在第三號交響曲(《英雄》,降E大調,Op.55)創作之前的,算是貝多芬的創作初期,時間是1803年之前。從1803年之後,貝多芬進入盛產又豐厚的創作中期,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產生在這個年代,在這期間,貝多芬分光是交響去就完成了六首。而自1818年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,這九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晚期,最重要的是第九號交響曲(《合唱》D小調,Op.125)、D大調《莊嚴彌撒曲》(Op.123)及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之後的四首奏鳴曲,還有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(Op.127)之後的五首四重奏。嚴格說來,晚期的創作數量明顯少於中期,但作品的內容與形式,比前期都有超乎想像的大改變。
下面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創作年代:
1、 第一號交響曲,C大調,Op.21,1799-1800
2、 第二號交響曲,D大調,Op.36,1801-1803
3、 第三號交響曲《英雄》,降E大調,Op.55,1803-1804
4、 第四號交響曲,降B大調,Op.60,1806
5、 第五號交響曲《命運》,C小調,Op.67,1804-1808
6、 第六號交響曲《田園》,F大調,Op.68,1807-1808
7、 第七號交響曲,A大調,Op.92,1811-1812
8、 第八號交響曲,F大調,Op.93,1812
9、 第九號交響曲《合唱》,D小調,Op.125,1817-1823
音樂史家喜歡把貝多芬的前兩首交響曲(C大調,Op.21與D大調,Op.36)放在一起討論,主要是這兩首交響曲雖然作於維也納,然而是他比較「早期」的作品,他自己的「風格」還沒有充分建立。法國作曲家白遼士(Hector Berlioz, 1803-1869)在聽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之後曾說:「這還不是貝多芬,但我們很快就會看到。」這話顯示兩層意思,其一是真正的貝多芬風格在他首部交響曲時還沒形成,第二層意思是,這首交響曲也不可忽視,因為從這首樂曲中已看得出貝多芬的風格在逐漸成形中,不久就可以看到它花開結果的盛況。
白遼士說的不錯,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其實還是繼承著海頓與莫札特的傳統,特別是像奏鳴曲式的構成法,每樂章的兩種主題都劃分得很清楚,還有發展部的動機分割的原則,在在都是依循海頓留下的「規矩」。但也有不同處,貝多芬在第一樂章起始的地方用的是弦樂器撥弦奏出,而且不是本樂章的主調C大調,而是F大調,幾小節轉成A小調,再經G大調才進入後面的C大調,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嘗試,貝多芬似乎想選擇一種不很穩定開場秩序,不像海頓、莫札特大部分交響曲那麼穩定的開始,晚於這首交響曲一年寫成的《普羅米修斯的生民序曲》(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, Op.43)的開始也是一樣,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貝多芬想像力與創新的精神。
但嚴格說來,他在第一號交響曲的成就並不是「石破天驚」式的,彷彿一切都有跡可尋。他像剛轉學到一個陌生學校的好學生,初來乍到,只有亦步亦趨的依循著學校與老師設下的規則,一切照章行事,不敢稍作逾越,只是偶爾在不經意之間,也會流露出一絲驚人的火花,而這火花只有內行人才看得到。
第二號交響曲的寫作年代比第一號晚了兩年多,貝多芬的遭遇與心態已與寫第一號交響曲時有所不同。首先是貝多芬發現他的耳疾日趨嚴重,醫生雖未宣告,但他自己已預期終會失去聽覺,另一件事是他的戀愛失敗,內外交逼,使他...
留言列表